声呐全称为声音导航与测距,英文缩写 “SONAR”,是一种利用声波在水下传播特性,通过发射和接收声波来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跟踪、识别,以及用于水下通信和导航等的电子设备。其行业产业链完整,上游有森霸传感、苏奥传感等企业专注高精度传感器研发制造,日久光电、西部材料等提供特种材料,利扬芯片、电科芯片等进行芯片制造,为声呐系统运行与智能化发展提供保障与核心动力;中游企业负责声呐系统设计、研发与生产,涉及复杂技术,如中科海讯在高性能信号处理平台和声呐系统研发实力深厚,中海达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中国重工和中国海防在军用声呐研发制造优势显著。下游应用广泛,涵盖军事领域的反潜、水雷战,以及民用的海洋资源勘探、渔业捕捞、水下工程检测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科海讯(300810);中海达(300177);中国重工(601989);中国海防(600764);海兰信(300065)等
声呐产业链全景梳理:民用领域应用场景开始拓展
目前,我国声呐在上游原材料和电子元器件供应商的代表性企业有森霸传感、苏奥传感、芯动联科、日久光电、西部材料、利扬芯片、电科芯片等;在中游声呐制造的代表性企业有中科海讯、中海达、中国重工、中国海防、海兰信等代表性企业。
声呐行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
目前,我国声呐行业代表性企业投资事件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声呐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手中。声呐代表性企业在行业内已经具备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对外投资的需求相对较低,更多是通过内部研发和资源整合来巩固自身地位。声呐行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如下:
政策历程图
中国声呐政策的演变历程体现了从基础探索到技术创新、从军用主导到军民融合、从政策扶持到标准规范的逐步深化过程。
早期,中国声呐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仿制国外产品为主,技术水平有限,政府通过设立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等基础性政策推动声呐技术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科技进步,声呐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继续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动声呐技术从仿制走向自主创新。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声呐技术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安全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和“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声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声呐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同时,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降低企业成本,吸引投资,推动声呐产业集群化发展。此外,国家还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提升中国声呐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各省份声呐行业政策汇总
当前,沿海省份凭借其地理优势和对海洋经济的重视,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声呐行业发展。上海发布《关于推动上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实施意见》,设立深海科技产业基金;广东出台《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其沿海地区在海洋探测等领域对声呐技术需求大;海南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地方财政对深海装备国产化项目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助力声呐技术国产化和产业发展。这些政策涵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方面,为声呐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相较之下,内陆城市在海洋资源方面不具优势,其对声呐领域的重视程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及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