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高盛:中国生成式AI应用的商业变现之路(英文)
报告共计:15页
高盛:中国生成式AI应用的商业变现之路总结
高盛在2025年6月11日发布的报告中,聚焦中国生成式AI应用的商业变现情况,从核心争论、进展、策略、用户案例及供应商优势等多方面展开分析。
关于人工智能软件的核心争论聚焦于货币化、护城河与知识产权、用户案例和成本这四个方面。软件供应商已开始对人工智能软件收费,同时在商业化与新用户扩展之间寻求平衡。中国多种人工智能模型的涌现降低了训练和推理成本及计算能力需求,随着本地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扩展,成本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这将使更多用户能够使用AI技术。
在AI货币化进展方面,消费级单款AI应用的月活跃用户已突破1000万,付费比率在3%到13%之间。企业级方面,单款AI软件的企业客户数量今年目标约1000家。虽然今年人工智能软件的收入贡献仍较低,范围在个位数到十几之间,但软件供应商将AI视为未来几年的关键增长驱动力,同时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的API令牌费用持续下降。
AI定价策略上,面向消费者的AI工具定价为每年20到200美元,由于多模态内容成本更高,人工智能创作工具的定价高于AI生产力工具。企业级AI应用采用订阅制或按许可费收费,价格为每年80到1000美元,或者每年3000到20000美元。为吸引用户采用,消费级供应商通常提供7到30天试用期,企业级供应商则为大规模客户提供预训练系列,基于企业内部知识库定制AI。
AI用户案例主要分为四大类。AI创作包括图像、视频、音频生成与编辑;AI生产力涵盖数据分析、排程、编码、文档生成等;AI行业工具涉及教育、医疗、建筑等领域;AI企业服务则包含金融、人力资源、供应链、销售等方面。随着多重基础模型的出现,AI应用能通过深度推理生成内容,AI代理进一步优化流程。
软件供应商吸引用户采用的护城河在于,由于通用AI助手和AI聊天机器人免费提供,用户更愿意为具备差异化功能的面向消费者的AI工具付费,例如美图AI摄影的自然美化功能,以及科大讯飞医疗AI与医院的深度合作以提供准确结果。企业级企业对AI的要求更高,需要执行复杂任务并产生更高投资回报率,并通过理解不同客户的业务,从高级管理层开始采用,然后扩展到所有员工。
当前AI有三大不同之处。计算成本更低,如DeepSeek AI模型的API令牌费用降至每百万令牌0.6美元,而OpenAI定价为每百万令牌1.6到8.0美元,这让生成式AI对消费级和企业级用户更可及。从AI副驾驶发展到AI代理,AI代理能规划工作流程并完成任务,MCP使其能利用外部数据源。AI部署方面,个人或企业知识中心可生成更高准确度的定制化答案,一站式软件平台用于最终确定AI内容。
提升企业级AI付费比率,企业更倾向为能带来更高ROI、理解其业务知识并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AI工具付费,应用供应商正开发行业级AI模型和标准化解决方案。提升消费级AI付费比率,供应商聚焦1 - 3项AI功能,利用大量定制化模型增强性能,但面临平台供应商竞争,策略是通过更长试用期优先扩展用户。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