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蚂蚁之后,京东、连连数字齐聚稳定币赛道:亚洲金融科技巨头掀起“数字法币”革命
牌照争夺战:香港与新加坡成战略要地
香港监管沙盒门槛升级
蚂蚁国际明确回应,将于2025年8月1日《稳定币条例》生效后提交牌照申请。该条例要求发行人满足“100%储备金托管、客户资产隔离、赎回机制透明”等硬性指标,并禁止向零售投资者支付利息。蚂蚁链推出的Jovay Layer2架构已通过金管局沙盒测试,其每秒10万笔交易处理能力(TPS)及低于0.01美元的成本,被视为满足高并发场景的关键技术底座。
新加坡“单一货币锚定”框架
蚂蚁数科正探索发行与新加坡元挂钩的稳定币,瞄准跨境支付与资金管理场景。新加坡金管局(MAS)要求稳定币必须锚定G10货币或新元,并由受监管机构发行。蚂蚁数科计划依托新加坡星熠数字银行(ANEXT Bank)的金融牌照,构建“代币化存款+稳定币”闭环生态,目前已与汇丰银行合作完成首笔区块链内部资金调拨。
技术攻坚战:区块链架构与跨境支付革新
蚂蚁链Jovay架构:专为稳定币设计的“高速公路”
该Layer2方案通过零知识证明(ZK-Rollup)技术,将交易成本压缩至传统跨境支付的1/10以下,并支持与以太坊、Solana等主流公链的跨链互操作。其与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联合开发的代币化存款产品,已实现“美元-稳定币-离岸人民币”的实时兑换,为跨境电商提供“秒级到账”的结算服务。
京东的“DeFi+支付”双轮驱动
京东币链科技正测试将稳定币与去中心化借贷协议集成,允许商家以稳定币为抵押获取流动性贷款,同时用户可通过京东钱包直接使用稳定币支付跨境订单。其与天星银行的合作,被视为挑战支付宝+(Alipay+)250万海外商户网络的关键举措。
监管博弈:全球稳定币市场进入“合规2.0”时代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示范效应
作为全球首个专门针对稳定币的立法,条例要求发行人披露储备资产明细、接受月度审计,并禁止使用客户资金进行风险投资。这为蚂蚁、京东等机构设立了准入门槛,但也为其产品贴上“合规标签”,吸引传统金融机构合作。
新加坡的“可控创新”策略
MAS允许稳定币在“沙盒”内测试利息支付功能,但要求发行方必须持有新加坡元储备的125%作为风险准备金。这一政策吸引蚂蚁数科、渣打银行等机构将区域总部迁至新加坡,形成与香港差异化竞争。
全球市场双极格局
规模分布
▸ 总市值突破2503亿美元,USDT以1535亿美元(61.3%)与USDC以612亿美元(24.4%)构筑垄断壁垒
▸ 结构性变革:收益型稳定币(如USDe)市值飙升至110亿美元,年增长率5284%,市场份额占比达4.5%
头部玩家战略突围
蚂蚁金服:三角战略锚定
① 合规护城河:香港+新加坡双牌照布局,100%储备隔离机制锁定机构资金46
② 场景穿透:跨境支付目标市占率10%-15%(绑定大湾区贸易),RWA代币化业务直指500亿美元蓝海
③ 技术输出:智能合约审计市占率12%,AML系统服务费率0.15%开辟B端收入
竞对破局路径
京东币链科技:香港沙盒第二阶段测试零售/跨境场景,依托电商生态强攻支付入口
Ripple RLUSD:获迪拜DFSA牌照,借力跨境清算网络冲击传统巨头,市值跃至3.8亿美元
相关核心概念股梳理,尤其是最后一家“蚂蚁稳定币”最强独角兽:
第五家:恒生电子
蚂蚁集团间接持有恒生电子股份。
第四家:吉大正元
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公司股份。
第三家:翠微股份
投资的北京融智翠微蓝天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持有上海云锋新呈投资中心份额,云锋新呈持有蚂蚁科技集团股份。
第二家:恒宝股份
与蚂蚁集团在金融科技领域合作,聚焦于稳定币安全技术、资产通证化(RWA)及跨境支付。
最后一家,也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一家“蚂蚁稳定币”最强独角兽,A股仅此一家!
1、蚂蚁集团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直接持有11.88%股份)。
2、是蚂蚁国际 RWA(现实资产代币化)的头号试验田,曾和蚂蚁链完成国内首笔充电桩收益权代币化项目,在香港融了 1 个亿,完成了首单稳定币的交易。
3、近期技术面呈现多头进攻形态:量能堆量伴倍量异动,均线多头发散形成支撑,右侧量能阶梯放大,OBV突破箱体,大单净流入显著且机构席位活跃,主升浪启动信号明确。
为避免打扰主力,这里不多说了。想知晓的朋友讼重号:风向哨。深知各位小散户不易,愿意与大家共同前行!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学习使用,不作为买卖依据,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章、音视频等)及操作仅供参考,不指导买卖,不保证收益,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