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导: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北京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硬科技企业孵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 2025 年 5 月,亦庄已累计孵化硬科技企业超 2500 家,其中 1500 余家成功 “毕业” 并走向市场,硬科技企业占比近 100%。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亦庄构建的全链条孵化生态、精准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协同创新的深度融合。
全链条孵化体系:从技术到市场的无缝衔接
亦庄打造了众创空间 - 孵化器 - 加速器 - 产业园的完整培育链条,覆盖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全生命周期。
目前,亦庄已落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市级标杆孵化器等近 40 家,其中包括大族启航孵化器、水木医疗七星孵化器等特色载体。
例如,大族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园为芯驰科技提供了从研发到量产的全方位支持,助力其车规级芯片出货量突破 800 万片,并成为中国独角兽企业。
机器人产业孵化器则通过整合优必选、国创中心等头部资源,帮助灵足时代科技实现关节模组从实验室到量产仅需 8 个月,产品成本降至行业均价的 50%,并被国内 30% 的人形机器人厂商采用。
在生物医药领域,水木医疗七星孵化器构建了概念验证 - 检验检测 - CRO 临床试验 - CDMO 委托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其实验室通过 1634 项标准资质认定,覆盖 99% 以上医疗器械检测项目。
三春晖医疗在该平台支持下,复合脉冲电场肿瘤消融系统快速完成多轮迭代,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激发创新活力
亦庄通过政策组合拳和金融赋能为硬科技企业提供持续动力。2025 年发布的 “科创二十条 2.0 版” 每年投入 300 亿元科技创新资金,重点支持原始创新、未来产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成长。
例如,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企业给予最高 3000 万元年度支持,并设立 20 亿元科创基金二期,探索 “基金 + 产业” 模式。
针对孵化器运营,亦庄提供连续三年最高 3000 万元的补贴,并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落户、住房保障等综合支持。
在资本层面,亦庄形成了天使投资 - 风险投资 - 产业基金的多层次融资体系。
蓝箭航天作为国内首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民商火箭企业,其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发得到亦庄产业升级基金的关键支持,最终推动朱雀二号火箭实现全球首次液氧甲烷火箭连续入轨发射。
截至 2025 年,亦庄已培育独角兽企业 19 家,涵盖集成电路、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其中芯驰半导体、统信软件等企业估值均突破 10 亿美元。
产业生态协同: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
亦庄依托四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和六大未来产业(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 等),形成了 “龙头企业 + 创新联合体 + 中小微企业” 的共生生态。
例如,在具身智能领域,亦庄已集聚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等 300 余家企业,打造 “核心零部件 + 六大应用场景” 的产业链体系,并发布行动计划目标到 2026 年实现万台级量产能力。
集成电路领域,华海清科的 CMP 装备打破国际垄断,支撑国内高端芯片自主可控;中芯京城、奕斯伟等 5 家独角兽企业形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链条。
生物医药领域,锦篮基因的基因疗法获 FDA 孤儿药资格,铂生卓越的干细胞治疗药物获批上市,呈诺医学的 iPSC 技术临床项目进入多中心试验阶段,展现出全球竞争力。
未来展望:构建全球硬科技策源地
亦庄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在量子科技领域,华翊量子的 37 量子比特离子阱计算机、国光量子的真空噪声芯片等成果已达国际一流水平,并计划建设 “量子未来产业社区” 推动全技术路线发展。
6G 通信方面,红山科技等企业正推进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在专网中的先行先试,目标打造领先的 6G 产业生态。
“十四五” 以来,亦庄已形成 “单项冠军 — 隐形冠军 — 小巨人 — 专精特新 — 创新型中小企业” 的雁阵式发展格局,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155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376 家,成为全国经开区中的创新标杆。
正如北京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孔磊所言:“我们正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的杠杆,让亦庄成为全球硬科技企业的成长沃土。”
来源:全国商报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