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我国商务部再次就稀土出口问题作出了回应,表明只要申请符合规定,中方将批准出口,并且这一政策并不针对特定国家。这一表态是在稀土出口政策逐步收紧的背景下发布的。
实际上,当中国开始逐步加强稀土出口管控时,西方国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许多人将这一措施视作市场调整的一部分,而忽视了其背后的深层影响。然而,随着管控措施的逐渐深化,从设定出口配额到实施全面数据追踪系统,全球高科技产业链开始紧张起来。这种日益严格的管理和对透明度的高要求,远远超出了以往常见的贸易摩擦模式。
最早感受到这一冲击的,是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其生产的F-35战斗机,因高性能钕铁硼磁体的供应中断而屡次停工。每一次的停工都意味着数千万美元的损失,且直接影响了国防计划的推进。
与此同时,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也开始面临稀土供应链的问题。其电动机所需的稀土永磁材料库存告急,严重威胁到旗下Model系列车型的生产进度。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代表宝马、奔驰、大众等汽车厂商发出了警告:如果中国稀土供应中断持续超过三个月,依赖稀土永磁电机和催化转化器的欧洲汽车工业将可能面临大规模瘫痪。此时,众多汽车厂商的高管开始紧急向特朗普政府求助,表示对供应链断裂的深切担忧,甚至考虑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稀土资源较为丰富的第三国。
6月5日,在中方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日本记者提到了一个具体案例:由于中国特定稀土元素的供应短缺,日本铃木汽车被迫暂停了静冈工厂的小型车生产线。这一事件成为稀土供应紧张对下游制造业影响的直接证据。
面对稀土管制问题,美国政府的反应显得慌乱且不一致。特朗普总统一方面通过电话施压,要求中国放松稀土出口管制,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却在科技领域继续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包括切断高端芯片设计软件的出口、大规模驱逐特定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以及禁止出售C919客机所需的LEAP-1C航空发动机。
这种“左手要求稀土,右手卡技术”的双重策略,暴露了美国政策上的深刻矛盾。讽刺的是,这种强硬的打压并未打击中国的科技产业,反而推动了中国技术的突破。当三大EDA巨头的软件被禁运时,中国本土公司华大九天和概伦电子,凭借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白。而当C919的关键发动机面临供应危机时,中国航发集团在技术攻关中提速,国产长江-10000A发动机的研发工作提前进入了适航取证的关键阶段。
更引人深思的是,那些由于美国签证政策受阻而无法前往美国深造的中国理工科优秀学生,回国后迅速成为国内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半导体研发项目的重要力量。这一切似乎印证了历史的规律——每次外部“卡脖子”危机,往往都成为中国技术突破的跳板。
对于稀土出口管制的政策,中方发言人明确表示,中国对稀土等军民两用战略物资的出口管制,完全基于联合国防扩散框架及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发言人进一步强调,这些资源因其在高端武器系统和民用高科技产品中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出口管制的重点。
中方的出口审查机制严格遵循国内法律和国际承诺,任何符合规定的申请都会获得批准。这一冷静而专业的回应,表明中国的政策调整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国家,而是顺应全球治理体系的合理之举。商务部发言人随后也重申,在审批稀土等物资出口许可时,中方始终坚持公平、透明、非歧视的原则,严格履行国际防扩散义务,并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这场围绕稀土的国际博弈,实际上是两种国家战略思维的碰撞。中国通过十多年的战略布局,成功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的稀土产业体系。尤其是在溶剂萃取提纯和高性能磁体烧结技术领域,中国已掌握了关键技术和专利。
相比之下,美国尽管拥有丰厚的稀土矿藏,但由于长期忽视本土冶炼分离能力的建设,并受到环保法规的限制,其稀土加工依赖度仍高度依赖中国。这场由稀土引发的全球供应链动荡,揭示了高科技产业链的脆弱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电动机、智能手机、风力发电机等领域。
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中国的政策动向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这场博弈已不仅仅是经济贸易问题,更是国家资源安全与科技竞争的战略角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风波的高峰期,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庞德伟于6月3日访问中国时,外交部长王毅与其进行了会谈。王毅在会上强调,中美建交近半个世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相互尊重,缺乏平等就无法对话,缺乏合作只会加剧对抗。庞德伟则表示,希望保持相互尊重、相互聆听的态度与中方保持沟通。这一会晤反映了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稀土问题,牵动着全球产业命脉,展现了大国博弈的复杂性。中国基于国际规则构建的稀土管控体系,不仅是对全球产业链安全的责任担当,也展示了中国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历史反复证明,封锁和打压只会加速技术突破,而合作与开放才是共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