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财经
作者|汪梦婷
6月5日,花旗集团宣布,作为在全球持续推进的简化工作的一部分,将精简其位于中国上海和大连的全球技术解决中心,减少约3500名技术人员。
若算上受到影响约 500 名第三方人员,一夜之间近4000人失去工作。去年1月份,花旗集团曾宣布将持续裁员,在2026年底前裁员约2万人,这将使其员工总数减少约10%。
一位base上海的花旗员工对搜狐财经表示,在正式宣布裁员前,已经能察觉到一些迹象,比如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小道消息、办公大楼Citi的logo被撤、公司项目量减少以及外籍同事增加等。
“没有想到这么突然,我们预感是可能慢慢裁,或者按绩效来裁,没有想到是一锅端。”该员工称,同事基本全部选择N+6的赔偿方案,算上9月份前的3个月缓冲期,实际最高可以拿到N+6+3的离职补偿。
离职最高可得“N+6+3”
“一觉睡醒,公司没了”,被纳入裁员计划的花旗员工在社交平台自嘲道。
6月5日,花旗官方账号正式宣布,将精简其位于中国上海和大连的全球技术解决中心,减少约3500名技术人员。该调整已被涵盖在花旗2025年度的财务计划当中。
“昨天(6月5日)上午10点,我们开了一个全员大会,leader在微信群里说,这个会有非常重磅的消息,但具体是什么消息leader也不知道。”花旗上海办公室员工小林(化名,下同)告诉搜狐财经。
在正式宣布裁员前,小林已隐隐察觉到一些迹象。“我们的办公大楼有一个Citi的logo,但是这个logo在前段时间被撤下来了,这块地方空掉了。做项目的时候,察觉到公司业务量在减少状态,外籍尤其是印度籍同事在增加。”
另一方面, 小林也在职场社交平台以及同事的讨论中,听到一些要裁员的小道消息,“但是没有想到这么突然,我们预感是可能慢慢裁,或者按绩效来裁,没有想到是一锅端。”
据了解,花旗技术部门除了上海和大连员工将减少约3500名外,还有约 500 名第三方人员也受影响。大规模裁员后,员工离职补偿以及再就业问题是关注焦点。
据网传内部邮件,花旗补偿方案按解约时间分为三批,6月25日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员工,公司将支付“N+6”离职补偿金;6月26日到7月16日解除劳动合同的的,支付“N+3”;7月17日到9月19日解除劳动合同的,支付“N+1”作为离职补偿金。
“相当于你越早签赔偿越高。”小林称,“HR的安排是这样的,所有员工都会安排在第一批签掉,如果第一批不签只能轮到第二批。所以基本上所有员工都能达到N+6,除非你自己不想要。”
小林的同事都选择了“N+6”方案,因为觉得“已经可以了”,公司确实需要做出一些战略调整。几乎没有人选后面的选项,觉得没有必要跟公司耗下去。
小林透露,实际上员工还会拿到3个月的薪水,相当于是“N+6+3”的补偿。“这3个月的延缓期不用来上班,但是社保、公积金、工资照发。”
去年四季度净利扭亏
花旗是首家在中国开业的美国银行,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5月,2007年4月,花旗成为首批注册成为本地法人银行的国际银行之一。
近几年,花旗持续在全球调整业务布局。2024年6月11日,花旗中国宣布,完成向汇丰出售和转移其中国内地的个人零售财富管理业务,同时花旗中国300多名员工将转到汇丰中国。
“花旗在中国展业已久,我们深感自豪。未来,我们会更加专注于企业和机构客户业务,通过花旗全球的网络服务客户,支持他们的跨境金融需求。”花旗中国总裁、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陆烜表示。
早在此前的2021年,花旗便宣布将退出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多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涵盖银行卡、房贷、个人贷款、存款、投资、保险和外汇,且不再受理任何新的信用卡或房贷申请。
业绩方面,花旗集团公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花旗集团营收为811亿美元,同比增加3%;净利润为127亿美元,同比增加37%。
其中,2024年四季度净利润扭亏为盈,单季度营收实现195.8亿美元,同比增加12%;净利润29亿美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8亿美元;每股收益1.34美元,好于市场预期的1.22美元。
过去一年,花旗中国方面也经历较大的架构调整,2024年11月,花旗中国总裁陆烜因个人原因辞职,距其被任命为花旗中国总裁,时间不到一年。
经历半年过渡期后,今年6月2日,花旗集团宣布,任命张文杰为花旗集团中国区总裁以及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执行董事。
该任命在通过监管批准后将正式生效。待7月正式加入花旗后,张文杰将就职于上海,并向日本、北亚及澳洲区域总裁龙明睿汇报工作。
张文杰在企业和机构银行领域拥有30年工作经验。公开资料显示,他加入花旗前曾担任美国银行中国区执行总裁兼上海分行行长,此前还就职于汇丰中国总行、摩根大通、花旗、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