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超市采购生活物品,一进门,注意力就被醒目的“外贸产品专区”所吸引。金枪鱼罐头、便携旅行洁具、轻便防晒衣……优质外贸商品琳琅满目,许多消费者驻足挑选。
今年以来,由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不少外贸企业承压前行。 应对冲击,既需要积极开辟海外多元市场,降低对单一外贸市场的依赖度;也应着眼百姓消费升级需求,用好国内市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一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和零售企业积极作为,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取得不小成效。
也要看到,当前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贸商品,不少还是积压订单或库存产品,纾困帮扶政策重心偏向解“燃眉之急”。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不能只满足于解一时之渴,更要做好“两条腿走路”的长远功课。其中,尤其需要做好三门功课。
标准对接,做好“产品功课”。一些出口电器设计的适用电压为120V,而国内电压是220V,插头规格也不同;外贸家具尺寸单位多为英制,而国内消费者更习惯公制单位……“出口转内销”,首要堵点就是标准、标签、标价“三标”不一致。对此,既要在市场监管、海关等部门的支持下建立快速认证通道,也要精准破解制度性障碍,推动内外贸标准、检验认证及监管体系有机衔接,引导、帮助企业在生产源头尽可能实现“同线同标同质”。
避免“内卷”,做足“市场功课”。“出口转内销”,绝非把面向海外的产能调整到面向国内就能分得蛋糕。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十足,但也应防范一些领域产能集中释放,带来低价倾销,导致“内卷式”竞争。对相关部门来说,在尽力帮扶的同时,也必须为企业划清有序竞争的红线。对企业自身而言,只有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窠臼,深入洞察国内市场的需求特点和消费趋势,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塑造独特优势,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稳定立足、健康发展。
前不久,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不少外贸企业开始恢复订单和发货,中国赴美集装箱运输订单量一度激增近300%。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拉锯博弈远未结束,各种不确定性的阴霾依然笼罩世界。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始终对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并留有后手。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要走的路还很长。
既立足当下、因应时势,更谋划长远、未雨绸缪,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后劲必将更充分展现出来。
(原题为《做好“出口转内销”的三门功课》 作者 李铁林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