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计划被爆夭折
2020年,印度总理莫迪政府推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
砸下230亿美元,目标是通过补贴企业扩大生产,到2025年将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
提升至25%,并取代“中国制造”的全球地位。然而,四年过去,这个计划不仅没
让印度制造业崛起,反而成了国际笑话——制造业占比从15.4%跌到14.3%,
连印度人自己都看不下去:“连这种规模的计划都失败,印度还能指望什么?”
据印度商务部文件显示,参与计划的750家企业中,有的连生产线都没启动,
有的即使达标了,也迟迟拿不到政府承诺的补贴。截至2024年10月,企业实际产值仅
完成目标的37%,而政府发放的补贴连承诺的8%都不到。更讽刺的是,
钱几乎全流向了手机和制药行业,其他领域如钢铁、纺织、太阳能等“一塌糊涂”,
连印度官员都承认:“官僚主义和繁文缛节害惨了我们!”
1. 画饼充饥的“印度梦”:官僚主义与执行力拖垮野心
莫迪政府的计划看似“天时地利”——美国嚷嚷着要“减少对华依赖”,
印度又有人口红利和廉价劳动力,仿佛只需撒钱就能复制中国奇迹。但现实却是,
印度的“饼”画得太大,锅却根本烧不热。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苹果把iPhone生产线搬到印度,结果零件报废率高达35%,
成本比中国贵18%,连模具钢都得从中国空运,物流成本暴涨17%。印度工人组装一部iPhone要22分钟,是中国工人的3倍。这哪是“取代中国制造”?分明是“用印度速度反向证明中国效率”!
2. 补贴救不了“印度制造”:基础短板才是致命伤
印度的问题不是钱没给够,而是连“花钱的能力”都没有。70%的农村没通电,
物流成本占GDP的14%(比中国高3倍),高速公路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
这种条件下,企业就算拿了补贴,也得面对停电、堵车、工人效率低下,
最后只能“用爱发电”。
更可笑的是,印度一边喊着“自力更生”,一边连炼钢高炉都得靠中国设计,
刚投产就对中国钢铁加征25%关税,结果自家工厂反而被反噬。
这种“又当又立”的操作,连印度媒体都吐槽:“十年过去,我们离中国更远了!”
3. 中国制造的反击:技术霸权与产业链战争
当印度还在为35%的报废率焦头烂额时,中国早已用硬核技术撕掉“代工”标签。
华为Mate70一机难求,京东方屏幕良率突破85%,比亚迪拿下华为手机90%的订单,
长江存储量产232层NAND闪存……这些曾被苹果“踢出供应链”的中国企业,
如今用自主技术重构了全球产业链。
反观苹果,为了迎合“去中国化”,把供应链搬到印度和美国,结果美国芯片良率暴跌,印度工厂拖累新品发布,大中华区营收连续下滑。库克嘴上说“中国市场重要”,身体却诚实地踩进泥潭,最终被华为、小米们“抄了后路”。
印度的失败,给全球上了一课:制造业崛起不是靠撒钱和口号,
而是靠基建、效率和产业链韧性。中国用四十年证明,真正的“世界工厂”
不是谁的替代品,而是不可替代的生态体系。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丢掉幻想,自研才是王道!”
当印度还在纠结“补贴发不出去”时,中国已用麒麟芯片、量子技术和光子晶体管
筑起新的长城。这场产业链战争没有退路,唯有死磕创新才能突破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