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受访时再度提及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称他为台积电的投资金额加码,从原来规划的1000亿美元陡然提升至2000亿美元。在特朗普的见证下,魏哲家于白宫宣布,台积电不仅计划建造三座晶圆厂,还将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这一巨额投资计划的背后,是台积电怎样的战略考量?又会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带来何种深远影响?
回溯过往,台积电被岛内誉为“护岛神山”,对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与巧取豪夺之下,再加上民进党当局死心塌地“倚美谋独”的路线指引,台积电正逐步陷入被“掏空”的困境。早在2020年,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台积电无奈宣布赴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郊区设厂的计划,从此便一步步踏入美国的掌控范围。此后,台积电被迫从岛内向美国派遣上千名技术工人,投资规模不断攀升,产能逐步转移,先进制程技术拱手交出,董事席位也陆续出让,被一点点蚕食。
从商业运营的现实角度看,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据估算,台积电美国工厂的运营成本相较在岛内高出30%。美国与台湾地区在法律制度、供应链体系、文化氛围及员工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无疑给台积电的日常运营增添了重重阻碍。亚利桑那厂就曾因工会争议,导致量产时间大幅延后。而且,美国本土缺乏完整的半导体上下游生态,关键原材料与设备仍高度依赖亚洲供应,供应链的断层隐患始终高悬。
尽管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了520亿美元的补贴,台积电凤凰城厂预计可获约66亿美元的直接补助,但这与台积电在美国的整体投入相比,不过是杯水车薪。若在美国大规模量产,美国政府的补贴远远无法覆盖高昂的成本。有数据显示,一条月产5万片晶圆的14nm制程生产线,需投资62.72亿美元,7nm和5nm制程的投资均超100亿美元,3nm以下的投资更是天文数字。
面对如此困境,台积电为何还要持续加大在美国的投资?从表面看,台积电方面称是因为美国客户需求量极为庞大,且要在美国成立1000人的研发团队,以便让美国生产线能够独立高效运作,减少对台湾地区总部的依赖。但深层原因与地缘政治风险紧密相关。台海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促使客户强烈要求台积电分散生产基地,“非台湾产能”成为维持订单的关键条件。同时,美国对中国的技术管制持续升级,台积电为避免卷入美中科技战火,也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战略抉择。
然而,美国觊觎台积电已久,其野心绝不止于吸引投资这么简单。此前就有美方政客提出“炸毁台积电”的极端论调,还推动台积电与英特尔组成“合资公司”的计划,试图将台积电的先进制程技术据为己有,把台积电从全球芯片巨头,变成美国产业链的附庸。而民进党当局为了换取所谓的“政治庇护”,不惜主动清除赴美投资先进制程芯片生产线的限制,全力配合美国,全然不顾台积电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
台积电不断加码对美投资,“美积电”似乎正一步步取代“台积电”。但这种趋势对台积电自身、台湾地区经济,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而言,都未必是福音。台积电若过度依赖美国市场与政策,未来发展恐将受到诸多掣肘;台湾地区经济则可能因“护岛神山”的空心化而元气大伤;全球半导体产业也可能因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导致产业链的割裂与失衡加剧。
美国的补贴难以弥补成本窟窿,台积电这2000亿美元的豪赌,未来究竟是助力美国重振芯片制造,还是会陷入更深的泥沼,或许很快就会有答案,而这一答案也将深刻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