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公司开发建设历史悠久,2016年,为优化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组建成立了A公司下级B单位。B单位以后勤服务保障为主,截至2023年末,服务范围涉及4省6个县(市)。2023年,A公司审计部门成立了B单位外包项目劳务费专项审计小组,从审前调查、方案编制、项目实施、结果复核到问题整改落实实行全过程监管,发现了一例虚列套资行为。
审计人员根据外包项目结算费用追溯C项目用工管理情况,看费用支付金额与实际岗位人员薪酬是否一致。重点关注岗位、人员变化,发现外包人员身份大多数为社会临时人员,变更较频繁。审计小组了解审查了外包人员名单,现场将服务人员姓名、岗位及到岗情况逐一点名核对,发现长期固定的服务人员张某不在岗。根据疑点顺藤摸瓜。一方面,审计小组根据疑点梳理出调查核实清单,包括疑点涉及的业务区间、业务经办人、项目负责人、累计支付金额及资金去向等,决定开展分头调查跟踪核实。另一方面,避免遗漏风险点,及时碰头、共享信息、及时联动,通过大家广泛收集和掌握各方面信息,快速锁定审计问题线索,提升了审计问题的精准性和穿透性。
针对C项目张某不在岗的疑点线索,审计小组开展“拉网式”调查。当审计小组访谈张某到岗情况、是否办理了请假手续等情况时,其中一名员工抱怨没见过张某到岗。根据这不经意间流露的重要信息,审计小组延伸了解外包业务内控执行情况及服务商监管,发现基本流于形式。为了进一步证实疑点,考虑C项目副经理李某某主要负责项目管理,任职时间较长,对C项目运营管理情况比较了解,审计小组访谈了项目副经理李某某,经过几次深入谈话,李某某最终承认了服务人员张某从2018年入职以来一直不在岗,每月定期支付外包服务商劳务费的事实。李某某要求服务商将服务人员张某劳务费转入指定银行卡,由其开支各项费用。经层层抽丝剥茧,B单位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服务商监管未有效落实、虚结外包费用套取资金已成事实,相关问题水落石出。
据查实,李某某作为C项目副经理,2018-2023年间,通过虚列外包服务人员,虚结C项目费用67笔套取资金,占C项目服务费用总额的8%,主要用于内部员工奖励、生产设施维修等支出。B单位党委高度重视,对审计小组从大数据中挖掘问题并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早处置给予高度评价,并采纳了审计意见和建议,力推审计成果高效运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