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来自安徽芜湖的安徽海螺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螺材料”)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IPO上市。
海螺材料,于2024年4月2日获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通知书,拟发行不超过约1.67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及6名股东拟将所持合计4039.68万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股份,这是继其于2023年12月28日递表失效后的再一次申请。
主营业务
海螺材料,作为精细化工领域的佼佼者,专注于水泥外加剂、混凝土外加剂及其上游关键原材料的制造与销售。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公司不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还向客户延伸技术支持服务,确保产品应用的优化与升级。其前身可追溯至2018年5月,由海螺集团携手临沂海宏共同创立的安徽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权威数据显示,在2023财年,海螺材料在水泥外加剂领域以卓越表现领跑中国市场,无论是销量还是收入均占据榜首位置,分别占据约28.3%的市场份额(销量)和32.3%的市场份额(收入)。同样在水泥助磨剂领域,公司亦展现出强劲竞争力,销量与收入的市场份额分别高达约34.6%和34.1%,稳居行业首位。
此外,海螺材料在混凝土外加剂市场亦有所建树,其销量约占全国总销量的0.8%,而收入则约占全国总收入的0.6%,虽占比较小但贡献显著。在醇胺产品领域,公司表现尤为亮眼,销量占据全国总销量的约4.7%,收入则约占全国总收入的3.9%,彰显了其在该细分市场的强劲实力。聚醚单体方面,海螺材料的销量与收入分别约占全国总量的0.9%和1.0%,持续推动行业进步。
海螺材料采取全国战略布局,在中国多个战略要地建立了11座现代化生产工厂,覆盖浙江省宁波市、山东省临沂市、广西贵港市、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眉山市、安徽铜陵市、湖北襄阳市、陕西咸阳市、青海海东市、云南昆明市及辽宁葫芦岛市。每座工厂均配备专业的技术团队与销售团队,确保从生产到市场的无缝衔接。截至2024年9月12日,公司总建筑面积已扩展至约12.40万平方米,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市场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架构
营收分析
招股书显示,在过去的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海螺材料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5.38亿、18.40亿、23.96亿和11.03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1.27亿、0.92亿、1.44亿和0.60亿元。
同期公司的整体毛利率分别为22.0%、19.8%、19.2%及19.0%,净利润分别为1.27亿元、9240万元、1.44亿元、6020万元。
2022年毛利率和净利润有所波动,主要是因为:1、公司于2022年6月开始销售聚醚单体,产生毛损率2.9%;2、已售产品售价随市场价格下降而下降;3、为扩大市场份额及开发新客户,向第三方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导致混凝土外加剂的毛利率下降导致的毛利率下降。
近年来,随着行业不断整合,中国水泥外加剂市场的参与者数量逐渐减少,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约有200家水泥助磨剂生产商。以2023年水泥助磨剂销量计,中国前五大市场参与者约占49.6%, 海螺材料位列第一,市场份额约为34.6%。
来源: 全球上市资讯网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版权,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作者和来源,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第一时间后台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