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经历一场调整与重构。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中国供应链正在迅速成长、流动、升级。同时,在多重合力作用下,全球供应链也在形成大分流,越南、墨西哥和印度等国也正在形成新的平行供应链。
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变化,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是未来中国制造与供应链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这个过程也与政策制定者、每一位企业主和个人奋斗者们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在这个背景下,产业研究专家林雪萍的新书《供应链攻防战》适时出版,他从大量调研出发,在许多实际的案例分析基础上,逐渐抽象出“三力”模型(控制力、连接力、设计力),为认知供应链这一动态复杂问题构建了系统性的概念框架,提供了富有解释力的理论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既有优势与需要弥补的劣势。
科工力量于近日专访林雪萍,将长达100分钟的访谈内容整理为上、下两篇稿件。上篇主要介绍供应链的“三力”模型、供应链攻防战的纵深和突破方向、全球供应链在越南等国形成大分流及其应对等话题。下篇主要聚焦美国制造业为何空心化、中国地方政府的经验教训、企业和个人如何从供应链视角获得决策参考等话题。以下为《供应链攻防战》专访实录(上):
观察者网:过去几年中,“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特别是叠加三年疫情,供应链问题成为方方面面关注的焦点。今天很荣幸请到您到观察者网做客,谈一下您的新书《供应链攻防战》。首先想问问您,为什么会用到“攻防战”这个词做书名?
林雪萍:这要说到2018年3月份,中美贸易摩擦刚开始的时候,当时发生了中兴事件,它的芯片被美国断供了,当时很多人会觉得这也是贸易战的一部分,但是对我们产业研究者而言,会觉得极其不同寻常。
因为主导断供和制裁的机构,是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安全局(BIS),它每年都会对全球的工业基础进行调研,换个角度讲,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情报机构,它对全球各个国家的制造能力水平和分布,有一套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这个机构它还具有司法职能,这是非常独特的。
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安全局(BIS)
这时你就会发现,美国用了一种系统性的打法,来限制中国的企业的发展,我当时很快就写了一篇文章《中美贸易大宣战 中兴被谁射冷箭》。到了2019年5月16日,华为被断芯片,海思转正的时候,这件事大家就看得更加清楚了。沿着这条线索,通过前后5年的写作,我们就完成了这样的一本书。
在今年的年初,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说了一句话,她说,现在美国正处在供应链的一个攻防阶段,她把美国对中国的一些断供手段看成是防守;把大力发展美国自己的高端制造业,看成是进攻。我想,这是特别明确的一个表达,美国也在吹响供应链攻防战的号角。
我们的书用“攻防战”这样一个词,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表述,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地方是我们强的,能够利用好长处;哪些地方是我们的弱点,我们要把它补上去。这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框架思维,更好地去发展中国制造。
原来大家一直觉得供应链是一个商务话题,可能是一个公司内部的采购,这是最早的一种认识。实际上在这本书里面,我们把供应链这个话题放到了行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比较上,为什么?因为我们说的断供,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卡脖子”,其实就是在供应链上的某一个环节施加了影响,所以这时候我们会意识到供应链不但是一个企业话题,更是一个国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