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智能车载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7%……最新发布的国民经济“成绩单”中的一系列数据,折射出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态势。
在乘势而上的关键时刻,如何避免认知误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各行业如何找准主攻方向?新华社24日推出“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从创新、因地制宜、改革等方面,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答好“创新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纺织业长出“智慧”大脑、低空经济加速发展、AI与农作物“对话”……各地纷纷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彰显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新征程上,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好“本地卷”,为高质量发展找准新路子。由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呈现不同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新征程上,各地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走得通、走得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念好“改革经”,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只有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人才体制、科技体制、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让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加速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新优势。新征程上,要深化重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锻造高水平创新型战略人才力量,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更好激发市场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思考好“如何创新”“怎样因地制宜”“能否勇于改革”等问题,做到“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才能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从而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含新量”,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郭雪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