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作为推动市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日,小微企业在融资贷款方面又迎来新利好。
据央行消息,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科技部依托“创新积分制”评价,遴选出了首批近700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向21家全国性银行推送,各银行随之快速响应迅速行动发放出了首笔科技创新贷款。
早在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等部门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其中1000亿元额度专门用于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贷款,激励金融机构更大力度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对于一些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在“创新积分制”体系的支持下,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自身的技术、专利、研发能力以及相关营运数据来提高融资贷款的成功率,换句话说,其实是央行和科技部为这些在传统融资贷款模式下难以贷到款的企业提供了信用背书,让这些企业通过硬性的科技实力也能够成为融资贷款时的信用资产,提高融资成功率。
由“创新积分制”的施行,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一个趋势,不管是从大家比较熟悉的“银税互动”、“信易贷”,还是目前的“创新积分制”,对于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贷款难这个问题,中小微信贷在政策方向逐渐由传统的抵押模式转向了各类新型意义上的信用模式。
为什么有这个趋势?那就不得不提到中小微企业一直以来在融资贷款上的老大难问题。传统的融资贷款模式下,企业在贷款时有两样东西尤为重要,一个是抵押物,一个是较为准确的财务报表、企业数据。
然而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抵押物来满足银行对于贷款的风险控制要求。他们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资产规模有限,很难像大型企业那样可以提供充足价值的想房地产、机器设备等抵押品。这使得他们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因为抵押物不足而遭到拒绝。
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经营历史相对较短,财务记录普遍存在不完整或不够规范的情况,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它们的资信状况。不仅如此,中小微企业经营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也容易出现后期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在评估他们的贷款申请时更加谨慎,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在融资贷款上的弱势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难题时需要有新的方式为其进行增信。
为帮助改善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信用不足的情况,社会各界正通过各种增信方式帮助它们提高融资能力,比如常见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金融科技助力、质量融资增信、政策性担保等等。
1、信用信息共享,就是通过建设全国性、地区性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帮助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评估企业信用状况。早在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推动全国及各地区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至今为止各个地区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正不断深化,为地区性的企业融资贷款起到重要推动。
2、金融科技应用,就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创新性的数字信用评估技术,通过采集、分析企业各项经营数据并通过科学的模型进行计算,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具象化的信用凭证,帮助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风控评估,从而扩大金融机构的小微金融服务能力。
3、质量融资增信,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质量信用、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和质量创新五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分析,反映出企业的质量保障能力、市场竞争力、基础实力、未来发展潜能等等,帮助一些具有较高质量效益的企业提高融资成功率。在一些地方实践中,也称为“质量贷”或“质量融”。
可以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创造出质量融资增信与数字信用增信等多种方式,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但中小微企业要想在融资贷款上摆脱弱势地位,仍然需要企业自身、金融机构、政府以及科技的共同努力,通过创新融资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信用建设以及利用科技手段等等,让中小微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