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国九条”政策的深入实施,A股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优胜劣汰加速赛。据统计,本年度已有13家上市公司步入退市行列,其中7家公司因股价连续低于面值触发交易类退市规则,被迫终止上市。这一系列动态不仅体现了监管层对市场质量的严格把控,也让徘徊在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面对严峻的退市形势,多家ST板块公司纷纷亮出自救底牌,力图通过一系列措施稳住股价,避免成为下一个面值退市案例。6月21日,ST德豪、ST中装等7家ST公司相继宣布回购股份或股东增持计划,旨在通过增强市场信心来稳定股价。ST德豪股东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内斥资8500万至1.7亿元增持股份,而ST中装的管理层则承诺在三个月内投入至少200万元,最高不超过400万元用于增持公司股票。
除了直接的市场操作,部分公司如*ST威帝,在重组计划遇阻后,转而提出股份回购预案,旨在通过减少注册资本的方式支撑股价。此外,一些企业选择通过业绩说明会和投资者调研活动,积极传递正面信息,以期吸引投资者关注,改善市场预期。
然而,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提醒道,尽管ST公司采取多种手段力求自救,但若公司的基本面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这些短期措施只能治标不治本,最终仍难以摆脱退市的命运。柏文喜强调,在当前严监管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的内在价值和持续经营能力给予了更高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机构并未对ST公司的自救行动袖手旁观,而是密切关注其背后的操作动机及潜在风险。多家公司因股价异动或发布增持计划而收到监管问询,要求澄清是否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股价操纵等问题。以*ST鹏博、*ST巴安为例,它们因股价波动异常和增持计划遭到了交易所的细致质询,凸显了监管层对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
产业观察家洪仕宾指出,对于ST公司而言,长远之计在于切实改善公司治理,提升经营业绩,而非仅仅依赖短期的股价干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