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从人社部的新增就业人数和统计局的失业率来看,今年以来,就业增加,失业下降,意味着就业岗位随经济增长而有所增加。人社部公布的职工社保基金和医保局公布的职工医保基金,却稳中有降。失业率下降,就业人数与人均工资增长,但养老与医保基金收入下降。增加的就业与工资去哪了?
一、从人社部的新增就业人数和统计局的失业率来看,今年以来,就业增加,失业下降,意味着就业岗位随经济增长而有所增加。
央广网北京4月23日消息,人社部在2024年一季度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3月,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3万人,同比增加了6万人。市场招聘需求热度上升。春风行动期间,全国累计发布岗位4300多万个,同比增加了10%。一季度,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13万人,为近年同期较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似乎印证了人社部所介绍的就业增加、失业减少、经济增长,劳动力需求旺盛这一好形势。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3%,同比下降0.24个百分点。
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下降至5%,比三月份和去年同期均下降了0.2个百分点。不过,人社部并未公布4月份新增就业的人数。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来看,今年一季度为9230元,同比增长5.9%。
二、人社部公布的职工社保基金和医保局公布的职工医保基金,却稳中有降。
2024年1-4月,人社部公布的职工社保基金收入24477亿元,同比增长6.2%;国家医保局公布的职工医保基金收入5655亿元,同比下降23.9%;职工缴纳社保基金和医保基金合计30132亿元,同比下降1.1%。
职工缴纳社保基金和医保基金合计,1月份同比增长7.4%,2月份下降11.3%,3月份增长1%,4月份下降0.8%。
其中,职工社保基金1月份同比增长14.6%,2月份下降10.9%,3月份增长5.7%,4月份增长2.3%。
职工医保基金1月份同比下降26.9%,2月份下降23.1%,3月份下降24.8%,4月份下降20.9%。
三郎大体了解了南部深圳、中部武汉、北部沈阳和西部成都的缴费基数与缴费比例,发现除深圳缴费基数大幅增加外,其他地方基本稳定。
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深圳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下限从2360元上调至3523元,增幅达到49.27%。缴费比例持平。
2024年,武汉在职职工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为4224,单位部分16%,个人部分8%;在职职工医疗保险单位8%,个人为2%。合计34%。均与2023年持平。
2024年辽宁省在职职工现行执行的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为4106,单位部分承担16%,个人部分承担8%;在职职工医疗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为6900,单位承担比例为8.6%,个人为2%。与2023年持平。
2024年成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为4246元,与2023年持平。
三、失业率下降,就业人数与人均工资增长,但养老与医保基金收入下降。增加的就业与工资去哪了?
我国一直在加大力度征缴养老基金和医保基金,征缴面持续扩大,征缴稽查力度也越来越大,养老基金与医保基金的基础管理也更趋规范。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形势日益严峻,从2019年开始,各地陆续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交由税务机关代征。2023年7月份,财政部、税务总局还联合发文,通知各地将加大参保缴费工作力度,确保应参尽参,应收尽收。
按理说,在征缴力度加大,征缴基数总体提高,征缴比例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失业率下降,就业人员增加,人均工资增长,职工的社保基金和医保基金的征缴收入的增长幅度,应该大于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
但实际上,失业率下降了0.24个百分点,新增就业303万,相当于城镇就业人数增加了1%,平均工资增长了5.9%,那么工资总额就增长了6.96%(1.01*1.059)。可为什么社保医保基金总收入还下降了1.1%呢?
或者换句话说,增加的就业和增加的工资,增加到哪儿去了呢?
第一、可能在企业就业的人减少了,在个体户与灵活就业部门就业的人多了。
中国人吃苦耐劳,一旦失去了劳动环境相对较好、工资相对较高的企业岗位,受债务压力与生存压力所迫,他们也不介意去劳动环境相对较差、工资相对较低的个体户和灵活就业岗位。从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下降和社保、医保缴费减少这几个数据来看,这个逻辑是相对符合。
第二、由于低收入就业岗位多了,高收入就业岗位少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工资总额减少,人均收入也在减少。
实际上,1-4月份,不仅社保、医保基金的征缴总收入同比下降了1.1%,财政部公布的个人所得税也下降到5007亿元,同比下降了7%。
而社保、医保和个人收入所得税,都是与就业人员数量和人均工资挂钩的数据。因所得税有起征点和抵扣,所以所得税下降还不能说一定是工资下降了,因为还可以推导出抵扣增加了。
但如果没有起征点和抵扣的社保、医保征缴收入也下降了,那一定意味着工资总额在下降。如果就业人数没有减少,或者甚至增加了,那一定是平均工资下降了。
但这就与国家统计局支配收入中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5.9%发送了逻辑冲突。
该数据为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在全国各地居民中抽样记账而来的抽样调查数据,其样本应该以本地住户为主,在当地的外来就业人员,特别是单身租房劳动者,可能在样本中代表性不足,从而导致收入水平与增长幅度倾向于固定收入较高成长空间较大的固定职业者,因而大概率存在高估问题。
第三、也许城镇调查失业率存在低估。
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医保征缴收入均为全面统计数据,而城镇调查失业率为抽样调查数据。由于企业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和劳动岗位较为稳定,易于抽样,而灵活就业人员数量规模庞大,他们的居住与工作岗位均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这当然会给失业率抽样调查带来难度与考验。从逻辑上来看,城镇调查失业率客观上存在低估的可能性。如果失业率低估了,那么就业率和工资就被高估了。
【作者:徐三郎】
查看原图 109K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