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4光伏上市公司-企业气候行动指数(CATI)报告】 报告出品方: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行政概要 Executive Summary 作为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的关键路径之一,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新能源行业正在全 球零碳冲刺的推动下快速发展。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 年可再生能 源》1报告,2023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近 510 吉瓦2,其中光伏装 机容量占据四分之三,主要源于中国的光伏增量的贡献。
COP28 通过《巴黎协定》后 首次盘点,明确全球要从化石能源实现转型,争取到 2030 年在全球范围内将可再生 能源装机容量提高两倍。这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可预期性显著提高,将为相关产业创造 新的机遇。 在过去数十年的经济发展中,中国光伏产业几落几起,历经重重困难。但与之相 伴的,是中国产业政策不断更新与完善,中国光伏产业企业家的不懈奋斗。
当前中国 光伏行业已发展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领跑者: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主导着这一重 要产业的全球供应链,有效支撑中国国内光伏市场增长和全球新能源需求3。不仅如 此,中国部分头部光伏企业正在同步加大海外产能布局,进一步占领光伏产品市场份 额4。 然而,这一事关全球能源转型成败的新兴产业,也无可避免的成为全球产业竞争 的焦点。
多国陆续出台相应产业激励机制,旨在增加投融资,创建当地光伏价值链。 而在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供应链安全也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反映到贸易政 策上,全球多个重点地区出现保护主义倾向。部分地区通过光伏产品碳足迹限值、生 态设计、生态标签等规则,加严光伏市场的绿色准入门槛。
光伏产业的硅料、硅片组件等产品的生产制造,以及上下游运输分销和废弃光 伏组件的处置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资源,并相应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和污染物 排放,以及大量的废弃物。在全球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光伏企业有必 要关注国内外生态环境和气候相关法规标准,加速推进自身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 针对光伏产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毛涛博士 早在 2020 年即撰文指出:“引导核心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从注重“制造绿色”转 向“制造绿色”与“绿色制造”并重。”
5 为量化评估光伏企业低碳转型进展,促进光伏企业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公众环 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PECC)于 2024 年初启动光伏上市公司企业气候行 动 CATI 指数评价项目。 首期评价结果显示,多家光伏企业正在积极响应双碳政策要求,落实节能减排项 目,开展产业链绿色转型。其中的领先企业回应市场对低碳光伏产品需求,开展产品 生命周期评价,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工作;但多数光伏企业仍有待对标先进,提升企 业气候治理水平。 在首期评价覆盖的 42 家光伏行业上市公司中,隆基绿能(601012)获评 A 级。
企业不仅开始核算并披露范围 3 排放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设定并追踪范围 3 减排目 标,并与主要供应商伙伴合作减排,引导其供应商开展碳披露。 晶科能源(688223)、阿特斯(688472)、天合光能(688599)和晶澳科技 (002459)获评 BB 级:这些领先企业开始制定绿色采购要求,逐步落实供应链减排 行动。通威股份(600438)、TCL 中环(002129)、阳光电源(300274)协鑫科技 (03800)和信义光能(00968)获评 B 级,他们在供应链低碳转型路径设计、供应 商碳核算赋能等方面也有较好表现。
B 级及以上企业的比例达到总评价样本的 24%。在领先企业取得进展的同时,获评 C 级的光伏上市公司仍超过参评企业的 60%, 平均分仅为 3.38 分,显示大部分光伏企业气候表现有待提升。多数企业当前仍主要关 注范围 1&2 的测算和减排,尚待明确价值链低碳转型路径,持续提升供应链的气候信 息透明度。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为推荐阅读,仅供参考学习,如对内容存疑,请与原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