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姗 随着国内ESG标准指引、政策法规、企业实践等方面的持续完善,国内ESG投资按下了“加速键”。12月23日,万家基金副总经理乔亮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举办的 “2023中国可持续投资发展论坛”上表示,近年来,国内ESG投资相关的公募产品规模增长迅速。截至今年6月30日,国内公募基金市场中与ESG投资相关的基金规模已超过6000亿元,约占公募基金市场总规模(未包含货币基金规模)的3.7%。
乔亮表示,ESG决定着企业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周期的发展。如果企业能够主动拥抱ESG,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将能够帮助企业走得更远。他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分析称,“10年前,在传统车企为主导的市场,大家对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这一观点或许还持怀疑态度,但现在这个观点已成为共识。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整体利润率还不及传统汽车,但随着这种共识和趋势的形成,包括特斯拉以及国内新能源车企的整体市值,将远远超过传统汽车巨头企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拥抱新能源或者拥抱科技转型所带来的力量。其背后的逻辑可能正如我们今天探讨的ESG投资。”
从ESG量化投资策略方面而言,乔亮表示,ESG投资更像是一种“负面清单”。“虽说ESG表现不错的企业并不一定都能带来更好的回报,但一般来说,不符合ESG理念,或者治理方面存在问题的企业,其长期回报往往相对较差。对于投资人来说,ESG投资能够帮助其规避一些长期风险。”
乔亮还强调,对于投资者而言,ESG投资需要更加长远的视角,而不应过度追求短期收益。他进一步表示,包括新能源以及很多科技属性较强的行业,往往市场波动较大,容易走出过山车行情,比如今年的AI板块,行情上去、下来都很快。
在乔亮看来,ESG投资实际是一种“双向奔赴”。一方面,投资者通过ESG涵盖的指标进行负面剔除,筛选出在ESG指标上表现优秀的公司,以提升整个投资组合的回报。另一方面,包括很多海外的主权基金和基金会,以及国内社保基金等大型机构已经将ESG投资作为目标之一,会要求被投资企业在ESG表现上达到一定门槛和标准,这反过来又会促使和引导企业更好地进行ESG管理,形成“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