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闫思羽
编辑|李文贤
青海春天4月29日晚间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4年一季度报告。
公告显示,2023年青海春天实现营收2.14亿元,同比增长33.52%,净利润亏损2.68亿元,上年亏损2.88亿元。
2019年-2023年,其扣非净利润已经连续5年亏损,近三年分别亏损2.29亿元、2.62亿元和2.44亿元,合计7.36亿元。
青海春天表示,因公司最近连续3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均为负值,且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带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青海春天股票将于4月30日停牌一天,5月6日复牌,股票简称变更为“ST春天”。
青海听花“3·15”遭遇的风波也在近期落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武侯区市监局责令青海春天子公司听花盛世立即停止违法宣传行为,并拟对听花盛世处罚180万元。
同日披露的青海春天2014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8450万,同比增长49.96%。
2023年销售费用达1.71亿元,酒水业务营收下滑
青海春天的酒水业务2023年出现下滑。
2023年2.14亿元的收入中,青海春天冬虫夏草和中成药达到3893.12万元和8490.58万元,实现了97.5%和103.66%的增长,而酒水收入为8294.76万元,同比降低11.42%。
青海春天提到,报告期内,面对消费回暖不及预期、白酒销售渠道去库存压力大、价格倒挂现象频出等行业实际情况,公司采取提升品质、加大营销投入、鼓励动销等措施。
对于酒水业务营收的下滑,青海春天表示“因产品定型时间晚于预期,对整个市场规划造成了一定影响。”
其中所指的“定型时间”为2023年11月11日,听花酒举行“酒体定型发布会”,发布新的定型产品酱香PLUS和浓香PLUS。
2023年,青海春天计提减值损失1162.58万元、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损失约1.17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2306.31万元,合计损失共计约1.52亿元。
对于净利润的亏损,青海春天解释为公司继续加强听花酒品牌的推广,销售费用同比增加4779.10万元,使得营业收入虽然较去年同期增长,但收入不足以覆盖成本费用及上述损失。
根据披露,2023年青海春天销售费用为1.71亿元,同比增长38.78%。其中占比较高的是广告宣传费和代理、设计、服务费,分别为7817.6万元和6161万元。
会计师事务所披露重大不确定性风险,青海春天被ST
连续亏损3年的青海春天即将面临ST。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于2024年4月29日出具了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其中提到,酒水快销经营是青海春天目前及未来发展的重要主营业务,截至2023年12月31日,酒水业务分部相关资产总额约3.34亿元,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8383.16万元,分别占合并报表资产总额的24.55%、收入总额的39.20%。
2024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广播总台“3.15晚会”报道了青海春天产品“听花酒”经销宣传中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随后,市场监督管理、证券监督管理等部门介入调查,酒水产品停止销售。
2024年4月25日,青海春天收到成都市武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告知书》,对其在“听花酒”销售过程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责令停止违法宣传行为,并处以罚款人民币180万元。
审计报告提到,青海春天连续多年发生大额亏损,最近四年累计亏损11.23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累计流出约1.5亿元,虫草业务萎缩,医药产品发展缓慢。
“收到调查结论后,青海春天开始重启酒水业务销售。”审计报告意见为,因媒体报道及相关部门处罚影响,酒水快销业务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重大不确定性。
青海春天致歉“将认真汲取教训”,门店近期营业
财报中,青海春天多次提到了315事件的后续处理。
青海春天称,公司及子公司听花盛世对此诚恳接受。公司及各子公司、各听花酒经销商将认真汲取教训,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守法意识、规范销售人员的言行,杜绝这种宣传行为再次发生。
同时,青海春天表示,听花盛世开设的门店将于近日恢复营业。
目前,听花酒、青海春天官方公众号仍无法显示。听花酒官网上,首页刊登的为3月16日听花酒对于315报道的两则声明,以及售价5860元和58600元的四款产品。
搜狐财经在京东、淘宝搜索“听花酒”产品,显示无相关产品。
搜狐财经致电多家听花酒线下体验店,成都市武侯区听花酒体验店(上善国际店)工作人员表示,休过五一假后将于4号正常营业;上海市黄浦区的听花酒体验店工作人员则表示,还未正式营业,暂时还不确定营业时间。
“白酒品牌的核心是以公众认知为基础的心理价位预期。”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认为,青海春天旗下听花酒销售的产品价格比较高,但是缺乏公众的认知,也缺乏心理价位预期,营销成本较高且缺乏复购。目前的产品宣传支撑高价,无法让消费者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