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人民银行2013年9月指导成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并建立了多个专业工作小组,其中包括存单(存款)工作小组。该小组通过创新存款产品,助力2015年稳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同时探索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促进金融机构提升存款定价市场化水平,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期以来,存款是居民投资和储蓄的重要渠道,也是商业银行负债的最主要来源,持续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维护好存款利率秩序,对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守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钱袋子”有重要意义。
一、利率自律机制在规范存款利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通过行业自律引导,在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建立完善存款利率自律标准,畅通存贷款利率传导。2015年放开存款利率行政管制后,及时引导各主要类型银行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有效避免了价格战;2021年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借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经验,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存款定价调整为基准利率加点方式,提升了存贷款利率联动的协调性,为金融系统让利实体拓展空间。
二是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进一步提升存款定价市场化程度。2022年引导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促进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和形势变化主动优化调整存款利率,提升自主定价能力,降低新增存款成本、引导优化结构,稳定负债成本。
三是持续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针对部分地区、个别金融机构推出多种不规范“创新”产品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自律机制积极引导规范存款产品,加强存款自律落实的跟踪监测和督导,有效遏制非理性竞争行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发展历程与成效
2013年以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对存款利率的自律管理主要经历了创新产品推动、市场规范强化、自律方式完善、核心成员引领等四个阶段。
一是创新推出存单产品,丰富市场投资选择。2013年、2015年自律机制先后组织推出同业存单和大额存单,持续规范产品发行和备案管理,通过产品创新推动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截至2023年10月末,人民币同业存单余额14.5万亿元,成为仅次于地方债、国债、政金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第四大品种,十年间参与发行的机构数量从最初的10家增长至300家左右,影响力不断提升;大额存单余额从2015年的1.4万亿元增长至23.4万亿元,报备机构数量从最初的96家扩充至近1000家,市场规模显著增长。
二是加强存款利率监管,规范不合理产品创新行为。2019年以来,管理部门持续要求加强存款利率管理,规范存款创新,自律机制组织成员单位认真整改各类活期、定期靠档计息存款“创新”产品,推动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与存款利率自律保持一致,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有效维护分层有序、合理竞争的存款市场秩序。截至2020年末,各金融机构整改压降活期存款靠档计息产品约5.5万亿元,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实现余额清零。
三是完善存款利率自律方式,提升市场化定价水平。2021年6月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由按基准利率上浮比例转换为加减点形式,四大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利率加点上限分别调整为10BP、50BP和60BP,其他银行存款利率加点上限调整为20BP、75BP和80BP,各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长端明显下降,短端小幅上升”,存款利率收益率曲线的期限溢价趋于合理。2022年4月,自律机制引导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根据1年期LPR变化值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变化值确定存款利率合意调整幅度,存款利率变动纳入对金融机构的合格审慎评估(MPA)考核。2023年9月,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04%,较2022年4月下降0.4个百分点,有效畅通了资产负债间的利率传导。
四是发挥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引领作用,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深化。2022年9月以来,国有大型银行统筹考虑了政策利率、贷款利率、国债收益率走势,结合保险产品保底利率变化、2023年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合意降幅等因素,主动优化调整存款挂牌利率,中小银行陆续跟进,推动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同时,核心成员积极发挥市场引领作用,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稳定负债成本,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可持续性。
三、当前存款利率自律管理中需关注的问题
(一)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力度加大,稳定息差面临较大挑战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降低企业和个人贷款融资成本,贷款收益率呈明显下行趋势。与此同时,受经济增速下降、利率市场化等综合因素影响,2020年以来银行客户存款意愿和行为发生较大变化,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加剧,虽然各期限存款利率有所下行,但整体成本刚性上行,存贷款收益率曲线走势明显偏离、存贷利差大幅收窄。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国有四大行存款付息率较2020年上升约30BP,贷款收益率较2020年下降约31BP,存贷利差收窄约61BP。随着净利息收入增速下降,国内银行业净息差持续大幅收窄,2023年上半年国内银行业平均净息差约为1.74%,同比下降20BP,较2021年下降34BP,稳定息差、提升服务实体可持续性面临较大挑战。
(二)对公存款利率刚性更强,存款招标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随着多次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储蓄存款成本开始稳中有降,但对公存款付息成本仍呈上行趋势,走势分化明显。一方面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管理框架和利率下行背景下,部分强势客户凭借资金、议价优势,要求商业银行提供超出市场自律上限的优惠价格;另一方面部分客户通过招标方式在各银行分配存款资源,招标方案将存款价格作为单一或首要考量因素,一定程度推升存款利率,加剧了银行的非理性报价和对公存款成本刚性,可能引发部分资金空转套利,不利于银企良性合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畅通资产端向负债端的利率联动传导机制,提升利率传导效果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管理部门提出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个发力重点,其中之一是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2019年以来LPR多次下调,1年期、5年以上LPR分别下降80BP、65BP,存款利率下调幅度远小于贷款端。要加强政策利率和资产端利率调整向负债端的传导,进一步健全利率自律机制,根据形势变化引导调整存款利率,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促进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化,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
(二)规范完善存款招标市场,提升定价市场化水平
加强政策传导,各地自律机制充分发挥职能,推动存款招投标价格更加规范、更加符合市场化利率水平,防范金融风险和资金空转套利。努力营造竞争有序、公平合理的市场利率环境,支持商业银行有效稳定付息成本,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和可持续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三)继续发挥好利率自律机制的协调作用,持续深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考虑适当将大额存单与普通存款的利率拉平,平滑利率曲线、缩小期限利差,突出大额存单可转让特性;进一步发挥自律机制在优化存款定价机制、完善联动传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行业自律机制的引导作用,适时优化调整存款利率,持续深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作者:中国工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