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消费资讯 记者 刘晓旭】A股上市公司正掀起新一轮增持、回购潮。12月10日晚间,又有多家上市公司抛出增持或回购计划。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通过增持或回购推动上市公司价值回归,能够进行现金流管理,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股票的价格稳定。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2023年12月11日,共有1305家A股公司进行了回购。
从回购金额来看,回购金额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87家,回购金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包括有牧原股份、荣盛石化、宝钢股份、盐湖股份、韦尔股份、海尔智家、海康威视、中联重科等。
Wind资讯统计显示,回购金额较大的公司包括有牧原股份(002714)自2023年2月21日起至2023年7月4日,年内共计回购11次,总共回购股份4881.09万股,共计回购金额为21.87亿元;荣盛石化(002493)自2023年1月4日至2023年12月1日,年内共计回购11次,总共回购股份1.80亿股,回购总金额为21.46亿元;宝钢股份(600019)年内共计回购5次,总共回购股份2.94亿股,回购总金额为15.39亿元。
回购金额较大且多次回购的公司中,海尔智家(600690)自2023年2月1日至2023年12月1日,年内共计回购15次,共计回购股份5346.09万股,回购金额为12.16亿元;梅花生物(600873)自2023年5月11日至2023年8月24日,年内共计回购14次,共计回购股份9705.13万股,回购总金额为9.15亿元;健康元(600380)自2023年1月4日至2023年10月31日,年内共计回购13次,共计回购股份4935.82万股,回购总金额为5.96亿元。
对于回购股份目的,荣盛石化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长期价值的认可,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推动公司股票价格向长期内在价值的合理回归,促进公司稳定可持续发展,结合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因素,决定对公司部分股份进行回购。若公司未能在本次回购完成之后36个月内将回购股份用于转换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或员工持股计划,则公司回购的股份将在依法履行程序后予以注销。
自今年3月份以来,上市公司回购数量中枢呈抬升趋势,结合近几年季节性效应来看,12月份回购预案数或环比提升,再次出现上市公司密集披露增持回购公告的情形,彰显了大股东、高管对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具备短期“护盘”作用。同时,对于部分公司一年内多次回购,主要基于管理层积极响应回购政策,对上市公司未来看好和重视价值被低估,同时资金面方面相对宽松而采取频繁的回购策略。
博星证券研究所所长邢星在接受环球网财经消费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结合大盘走势来看,2018年以来共出现4轮回购潮,分别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2022年4月至2022年12月、以及2023年8至今,均出现在股市A股低迷期,可以说与大盘的涨跌具有直接关系。目前大量上市公司展开回购,也显示出A股市场已经处于估值底部区域。上市公司回购潮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政策环境宽松、市场充分调整、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等等。上市公司通过股份回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股价,增强投资者信心,也能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也就是说,回购的亮点在于通过股份回购向市场传递出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