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晚间,也是2024龙年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上海龙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旗科技)对外披露发行公告。然而令市场意外的是,自称是全球领先的智能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的龙旗科技,此次IPO却并未得到市场是肯定与追捧。
招股书显示,龙旗科技此次IPO募投项目分别为惠州智能硬件制造项目(拟募集资金8亿元)、南昌智能硬件制造中心改扩建项目(拟募集资金4亿元)、上海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拟募集资金2亿元)以及补充营运资金(拟募集资金4亿元),上述IPO募投项目累计总投资为24.29亿元,拟累计募集资金为180亿元。
然而根据龙旗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发行公告披露,本次发行的初步询价期间为 2024 年 2 月 8 日(T-3 日)9:30-15:00。截至 2024 年 2 月 8 日(T-3 日)15:00,联席主承销商通过上交所业务管理系统平台(发行承销业务)共收到 700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7302个配售对象的初步询价报价信息,报价区间为18.28元/股-45.60元/股,拟申购数量总和为 8,926,500 万股。
剔除以上无效报价后,其余 695 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 7,204 个配售对象全部符合《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规定的网下投资者的条件,报价区间为 18.28 元/股-45.60 元/股,对应拟申购数量总和为 8,829,890 万股。
在剔除无效报价以及最高报价部分后,龙旗科技与联席主承销商根据网下发行询价报价情况,综合评估公司合理投资价值、可比公司二级市场估值水平、所属行业二级市场估值水平等方面,充分考虑网下投资者有效申购倍数、市场情况、募集资金需求及承销风险等因素,确定了公司发行价格为 26.00 元/股。
然而,龙旗科技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为6000万股,如今的发行价格为26元/股,那么公司实际募集资金总额只有15.6亿元,与公司招股书中预计募资的18亿元资金项目,一下子大幅减少了2.4亿元的资金,相当于总投资2.74亿元预募资2亿元的上海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直接被“砍掉了”。
那么,作为国内第三大ODM厂商,拥有小米、三星电子、A 公司、联想、荣耀、OPPO、vivo、中邮通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B公司等客户资源的龙旗科技,为何IPO募资资金不仅不被市场追捧,反而还出现大打折扣的现象呢?
其一:公司明显是不差钱
龙旗科技在2020年至2021年度期间,公司货币资金就达到了18.31亿元和19.57亿亿元,到2022年至2023年6月30日期间,公司的货币资金数量就暴增至44.63亿元和40.47亿元,如此巨额资金对于IPO募投项目来说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此外,截止到2023年6月30日,龙旗科技的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分别为5.66亿元和5.35亿元,这对于拥有超过40亿元的货币资金的公司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债务压力。至此可以看出的是,并不缺钱的龙旗科技此次IPO还要募资18亿元对于市场来说是缺乏严重说服力的。
其二:巨额分红却还要补充流动资金
龙旗科技在招股书中披露,公司发展迅速,经营规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报告期各期,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42,099.15万元、2,459,581.75万元、2,934,315.15万元和 1,079,956.19 万元,2020年至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3.68%。而随着公司业务规模不断的扩大,公司需要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产品生产以及日常的运营需求,因此公司拟利用募集资金 4亿元补充营运资金,以更好地满足公司业务发展和对营运资金的需求。
简单理解就是,龙旗科技过去几年的业务大幅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3.68%,所以需要补充流动资金。然而,这种牵强的理由背后,龙旗科技却丝毫不提资金账户仅仅是货币资金就超过了40亿,也不提及2021年和2022年两年累计归母净利润11.08亿元却拿出了合计5.55亿元进行了现金分红。
根据招股书披露,龙旗科技IPO前夕进行了多次大笔分红,2021年度累计现金分红1亿元,到了2022年度累计分红4.55亿元,其中上半年分红1.62亿元,下半年分红2.93亿元。要知道,龙旗科技在2022年度全年归母净利润也只有5.6亿元,却现金分红达到了4.55亿元,分红占归母净利润比例达到了81.25%。如此大手笔的分红之下,龙旗科技却又在IPO募投项目补充营运资金4亿元,还称之为经营存在资金需求,如此吃相难堪明显是存在缺乏市场说服力的。
其三:过度依赖小米前景堪忧
龙旗科技作为国内第三大ODM厂商,却被行业又称之为“小米代工厂”,其原因就是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龙旗科技智能手机产品营收占公司总收入的八成,其中来自小米的销售额从2020年的68.91亿元增至2022年的133.57亿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五成,来自小米的净利润也从5.68亿元增至9.67亿元,最高占比最高超公司总利润的54%。
在如此严重的依赖之外,龙旗科技却并未向小米手机登顶辉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12月,小米手机无差别打赢所有对手,领先苹果、荣耀、OV、华为,从"国产第一"一举跃升至"中国第一"。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12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新机激活量达到2108.17万台,同比增长2.2%。其中,小米超越苹果,以16.5%的市场份额登顶中国第一,苹果以15.9%排名第二,同比大跌17.7%。荣耀、vivo位列第三、四。
然而,龙旗科技作为严重依赖小米的“代工厂”,却并未和小米一样创下新高。资料显示,在2023年,小米手机年出货量达到1.46亿台,成为国产手机全球第一,但龙旗科技上半年营收却同比下降29%,来自小米的销售额占比降至37.83%,净利润占比降至26.62%,并预告公司全年营收将同比下降14.74%。
龙旗科技还在最新招股书中预测,预计 2023 年 1-9 月公司可实现营业收入约 170.51 亿元,同比下降 25.73%;预计公司全年可实现营业收入为 240.91 亿元 -250.87 亿元,同比下降 14.50%-17.90%。
也就是说,作为小米的“代工厂”并与小米深度绑定的龙旗科技在2023年度出现了严重的业绩背离现象,一方面是大客户小米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另一方面是自身业绩出现了大幅下降,这对于公司IPO来说是“致命”的影响,也进一步反映出了对公司前景的堪忧。
其四:智能手机产业发展出现严峻的瓶颈
智能手机行业增长遇阻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业内人士对此深有感触。据了解《经济日报》此前发表题为“智能手机市场呈连续下跌态势”的评论文章,指出当前的智能手机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产品同质化严重。
而《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日本瑞穗银行发布的报告预测,智能手机将在2050年消失。根据该报告,智能手机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率是65%,而这个数字2030年将下降至60%,2050年则将降至0%。
可以看出的是,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持续下滑,智能手机产业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从上游供应商到终端制造商,整个产业链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业内专家呼吁,必须寻求新的突破点,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近年来持续低迷,增速明显放缓。这直接导致了智能手机产业链中的上游供应商订单量大幅下降,许多企业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以应对经营压力。
智能手机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芯片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等。这些企业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链的稳定。然而,由于市场需求减少,许多上游供应商面临着库存积压、产品毛利率下滑的困境。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更是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边缘。
此外,手机市场的不景气也对终端制造商造成了冲击。许多手机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价格,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这导致一些制造商在成本控制和产品创新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行业复杂的市场环境变化,龙旗科技此次IPO,其中惠州智能项目已经投入3.88亿元,南昌智能项目已经投入1.67亿元,研发中心项目也已经投入了0.74亿元,按照龙旗科技计划,上述三个项目还需分别投入8亿元、4亿元、2亿元才能完工,每年最少新增3080万台手机产能。而如此大的扩产能之下,已经出现严峻瓶颈的手机市场未来该如何消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