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正努力摆脱周期性经纪业务,横向扩容实现业务多元化,但短期而言被寄予厚望的“三翼”或无法贡献像样的收入和利润。
文 | 南岂珵
编辑 | 曹諵
2010年,链家上线网站“链家在线”;2014年改名为链家网,同年停止与当时国内最大的住房信息平台搜房网合作,意图自己包揽国内房源信息;2018年,在链家网的基础上贝壳成立。
区别于链家的直营体系,贝壳的行业基础设施,连接了更多的品牌、门店和经纪人,GTV(交易总额)短时间内实现翻倍增长,备受投资人追捧。2020年贝壳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后,股价曾一度达到79.4美元/ADS,市值超1000亿美元。
内外环境的变化,让贝壳的增长——无论是股价还是业绩——戛然而止。
财报一连串格数据,解构着这个“居住服务平台第一股”面临的众多不确定性——
贝壳创始人左晖曾把以撮合房屋交易为生的中介渠道比作开发商的“夜壶”,市场降温的时候拿出来用,市场向好则弃之。当前情况贝壳“夜壶”的角色更加凸显,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三翼”被贝壳委以摆脱周期性经纪业务的重任,就市场空间而言其或为贝壳经纪业务之外的新增长动力,尤其是家装家居业务,但短期而言或无法贡献像样的收入和利润。
基本盘增长停滞
2020年8月,贝壳在纽交所上市时装进了两块核心资产:一是线下的房产经纪连锁业务,其中包括自营的“链家”品牌和加盟性质的“德佑”品牌;二是贝壳平台——同时面向消费者和房产经纪人,涉及二手房、新房、租赁等业务的房产交易服务平台。
这构成了贝壳的基本盘。
体现在数据上,截至2023年9月30日,贝壳拥有4.1万家活跃门店,连接了全国39.9万名活跃经纪人和4920万移动月活用户;按金额计算的市占率方面,根据灼识咨询测算,2022 年通过经纪服务产生的新房和二手房交易额分别为5.4万亿元和5.8万亿元,其中贝壳新房和二手房的市占率分别达17.4%和27.2%。
优势的市占率,加上更高的佣金率——贝壳的佣金率一直显著高于同行,新房业务佣金率已达到3%以上,二手房业务佣金率也达到2.76%——部分机构对贝壳GTV和盈利能力持有相对较高的预期。
现实情况如何?
根据财报,贝壳2023年一季度GTV为9715亿元,同比增长65.8%;二季度GTV为7806亿元,同比增长22.1%。到了三季度,贝壳GTV同比下降11.1%,其中存量房同比下降2.2%,新房业务则大幅下滑26.5%。
周知的原因是,日益疲软的买房动力和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在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平GTV还取决于活跃的门店数量及活跃经纪人数量。
门店数量。2023年第一季度,贝壳门店数量4.13万家,活跃门店数量为3.96万家;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贝壳门店数量4.30万家,活跃门店数量4.09万家。
经纪人数量。2023年第一季度,贝壳经纪人总数为43.58万人,活跃经纪人数量为41.15万人,到第二季度总数基本持平,但活跃经纪人数量已经下滑至40.91万人。最新财报数据显示,贝壳仅有活跃经纪人数量39.90万人。
通过数据可知,贝壳逆势扩张活跃门店数量有所增加,但活跃经纪人却在持续流出,仅2023年前三季度就流失了1.25万名活跃经纪人。
再来看盈利能力。
2023年第三季度,贝壳归属净利润由2022年第三季度的7.23亿元同比增长60.17%至11.58亿元。根据S&P Capital IQ的共识数据,贝壳第三季度的盈利比市场普遍预期的5.63亿元高出106%。
在一个正常的盈利改善环境下,净利润提升的动力主要来自毛利率的上升和费用率的下降。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贝壳费用率虽得到较好控制,但毛利率却并非明显改善,2023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为27.4%,而2022年同期为27%。
原因在其营收结构中。
以存量房业务为例,第三季度贝壳总交易额为4390亿元,其中链家完成的交易额为1912亿元,贝壳平台上其他关联中介品牌和经纪人的交易额为2478亿元,关联品牌略多于链家品牌。
但反映在营收上却是恰恰相反。
第三季度贝壳存量房业务的净收入为63亿元,其中链家佣金收入为51亿元,而来自平台服务、加盟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的收入(大部分向本公司平台上的贝联门店和经纪人收取)只有12亿元。
关联中介品牌和经纪人卖了更多的房子,却共享更少的营收利润。换言之,于贝壳而言,销售规模不断增长固然可喜,但增量由谁创造同样重要。现实的情况确是,链家业务增长放缓,这自然会给贝壳收入、利润增长带来压力。
翻越第二座山
“房地产行业从高速增长向更注重质量和服务的时代转变,其中蕴含着可能,也带来了挑战,这促使着我们‘翻越第二座山’。”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会上,贝壳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彭永东曾如是说。
仅月余,贝壳发布了《翻越第二座山,吹响集结号》的公开信,并宣布启动“一体三翼”战略升级:一体即经纪事业线,三翼则分别为整装事业线、惠居事业线、贝好家事业线。
因惠居业务、贝好家业务未在贝壳的财报中单独列出,故暂不做讨论,主要来看家装家居业务。
2021年7月,贝壳宣布以总对价不超过80亿元的现金和股权收购杭州圣都家装100%股权,并在次年完成收购和业绩并表。2023年10月,贝壳公告称将以不超过15.5亿元的对价收购家装企业爱空间,收购事项预期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
彭永东在“致贝壳携手爱空间”信中称,家装行业是一个特别需要品质、特别需要优质服务者、特别需要科学化管理的产业,“用产业互联网的方式将这个行业再做一次”。
就市场空间而言,家装家居行业却值得“再做一次”。根据社科院统计数据,家装家居市场总体规模或在2025年达到5万亿元左右,在2030年达到7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率超过6%。
不过问题在于,数万亿规模且市场份额分散的行业“再做”并不容易。
此前也并非没有房企巨头试水。相反,是诸多巨头铩羽而归。前有2015年万科联合链家推出“万链”,后有巨头们纷纷成立“凤凰家装”“塘鹅”等自营家装品牌。不过,其中大部分动作在高调“官宣”后便再无声息。
究其原因,可以引用中信证券曾在研报中的表达:家装服务低频、大额、流程复杂,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技能提升路径,NPS(净推荐值)常年为负,整个家装市场呈现水大鱼大、低质竞争局面。
根据彼时的媒体报道,针对家装家居业务贝壳在内部提出三点可量化目标,包括“家装业务规模过百亿、第一赛道导流占比超40%、硬装业务对新零售业务的放大系数达1.5”。
导流占比目前暂不可参考数据,但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存量房交易导流至家装家居,逻辑上顺理成章,但正如上提及行业NPS常年为负,又有多少可以顺利转化呢?
当然,在营收增长目前贝壳家装家居业务表现还算可圈可点,2023年第三季度家装家居的净收入有2022年同期的18亿元增加72.1%至32亿元。
不过,要想肩负起多元业务重任,贝壳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按年率折算合计,2023年家装家居净收入为128亿元,而根据大和证券2023年10月12日的报告,空间智慧2022财年收入为13.9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贝壳对2024财年收入的预期为866亿元人民币。意味着,即使加上空间智慧的销售额,贝壳家装家居业务还不到总收入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