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国民党内人称“小诸葛”,凭借其独到的军事智慧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在动荡的中国近代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到了晚年,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的他,终于放下了曾经的功名与争斗,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
有天,白崇禧跟人闲聊,说他这辈子最佩服两个人。一个呢,就是胡琏,大家都知道,胡琏是个打仗特别厉害的将军。可另一个,白崇禧却卖了个关子,说不敢说。那么,白崇禧最佩服的第二个人会是谁呢?他为什么不敢说出来呢?
白崇禧所不敢直言的人,其实正是张淦,这位被称为“罗盘将军”的国民党将领。张淦与白崇禧关系密切,是白崇禧手下的一员心腹大将。
张淦之所以被称为“罗盘将军”,是因为他在作战前总是习惯性地使用罗盘进行卜算,然后才决定具体的作战行动。这种看似迷信的行为,在当时的国民党军中却颇有市场,特别是在张淦屡次立功之后,更是成了许多人心中的“神人”。
张淦出生于广西桂林,自幼对《易经》颇感兴趣,对卜卦之术更是情有独钟。参军后,他依然没有放弃这一爱好,甚至将其带到了战场上。
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心理作用,他的“算命”策略竟然时常与战局吻合,屡屡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也使得白崇禧对他青睐有加,甚至在多次战斗中都依赖他的卜卦来制定战略。
白崇禧与张淦的深厚关系,可以追溯到一次战役中的意外。那是在某次战斗前,白崇禧选择了一处叫做“坡脚”的山地作为驻军地点。
从军事上看,这个位置似乎无懈可击,但张淦却通过他的罗盘卜算后,极力劝阻白崇禧不要在此驻军,理由是此地“风水不佳”,恐有不测。白崇禧当时并不相信,认为这些都是迷信,不以为然,坚持驻军于此。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当天夜里,白崇禧在巡视时不慎摔断了腿。虽然这只是一个意外,但白崇禧不禁想起张淦的劝告,从而对张淦刮目相看。从那以后,他对张淦的“算命”之术更加信任,并且在军中大力提拔张淦,让他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淦的“神棍”形象,逐渐在国民党军队中深入人心。每次作战前,他总是要先用罗盘推算吉凶,然后再决定是否发起进攻,或者选择哪条路线。
尽管这种做法在旁人看来有些荒唐,但张淦却屡屡在战斗中取得胜利,渐渐地,连一些曾经对他不屑一顾的人也开始对他的“法术”半信半疑。
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张淦担任21集团军的参谋长,他利用自己的特殊“技能”,成功帮助部队收复了70多个村庄,并歼灭了数千名敌军。这样的战果不仅让他在国民党军中声名鹊起,也让白崇禧感到无比得意,似乎自己的信任得到了验证。
尽管张淦的“神通”一度让他在军中风光无限,但战争并不会永远眷顾一个人的运气。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的溃败趋势已难以挽回。1949年,面对解放军的猛烈攻势,白崇禧不得不决定撤退,将断后的重任交给了张淦。
张淦在广西博白县城设下了最后的防线,他仍然依靠自己的罗盘来决定战术。他将指挥部设在县城的图书馆,并坚信此地能让他“逢凶化吉”。
在战前部署中,他甚至拿出三枚铜钱,抛掷后发现全是“人头朝上”,他断言援军必至。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与他所期望的完全相反。解放军很快突破了他的防线,攻入县城,张淦最终被俘。
战败后,张淦的“神棍”形象轰然倒塌,即便在战犯管理所内,他依然执迷不悟地用鞋子占卜。然而,这一切再也无法挽回什么了。
张淦的故事,说白了就是国民党失败的一个缩影。
白崇禧晚年时再回顾这段历史,心里头肯定五味杂陈。对于张淦,他既有深深的钦佩,也有无法掩饰的失望。张淦的迷信与执着,最终让他在战场上自取灭亡。
而白崇禧,这位曾经的军事天才,也在张淦身上看到了国民党失败的根源之一。或许正是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白崇禧在谈及张淦时,总是含糊其辞,不愿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