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系数aij全为实数,那么为实二次型。上述二次型展开式可表示用矩阵为
可以看出,二次型矩阵A是一个对称矩阵,也就是满足AT=A,一个实对称矩阵对应的则是一个实二次型。一个二次型有多种写法,也有多个展开式,但是二次型矩阵是唯一的,各个等价的二次型展开式能够化为同一个二次型矩阵
那么称*为线性变换,C为线性变换的系数矩阵,如果系数矩阵可逆,那么称为可逆线性变换(常用于配方法),如果是正交矩阵,则称为正交矩阵(用于正交变换法 )。
给出二次型f(x)=xTAxf(x)=x^TAxf(x)=xTAx,令x=Cy,那么就有f(x)=(Cy)TA(CY)=yT(CTAC)yf(x)=(Cy)^TA(CY)=y^T(C^TAC)yf(x)=(Cy)TA(CY)=yT(CTAC)y记B=CTAC,那么就有f(x)=yTBy=g(y)f(x)=y^TBy=g(y)f(x)=yTBy=g(y),也就是说二次型f(x)通过线性变换x=Cy变成了新的二次型g(y)
设n阶矩阵A、B是二次型f(x)和g(y)的二次型矩阵,如果存在可逆矩阵C使得CTAC=BC^TAC=BCTAC=B那么A和B合同,此时称f(x)和g(y)为合同二次型。
性质:
判断同阶实对称矩阵A、B是否合同:
1.用定义法:A,B合同⇔\Leftrightarrow⇔存在可逆矩阵C使得CTAC=B
2.用正负惯性指数:A,B合同 ⇔\Leftrightarrow⇔A,B正负惯性指数相同
3.用传递性:A和B合同,B和C合同,则A和C合同
4.同阶实对称矩阵A,B相似必然合同
5.特征值相同、特征向量相同无法推出A、B合同
对于合同的判别,一定要结合矩阵相似联系理解,并且充分认识到矩阵合同和矩阵相似两个概念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题型:
在此需要将以下概念对比记忆:矩阵合同,矩阵正交,矩阵相似,矩阵等价,向量组等价
如果二次型中只含有平方项,没有交叉项,也就是形如d1x12+d2x22+d3x32+...dnxn2+d_1x_1^2+d_2x_2^2+d_3x_3^2+...d_nx_n^2+d1x12+d2x22+d3x32+...dnxn2+的称之为标准型。
若标准型中,系数di仅为0,-1,1这三种,则称该二次型为规范型
如果二次型f(x)=xTAxf(x)=x^TAxf(x)=xTAx合同于标准型,则称其为合同标准型。任何二次型都可以通过配方法化为标准型和规范型,也就是任何实对称矩阵A都存在可逆矩阵C,使得CTAC=ΛC^TAC=\LambdaCTAC=Λ。任何二次型可以通过正交变换化为标准型,也就是Q−1AQ=QTAQ=ΛQ^{-1}AQ=Q^TAQ=\LambdaQ−1AQ=QTAQ=Λ。需要注意的是,配方法中的C矩阵并非是特征向量矩阵,因为C不一定是正交矩阵,不存在C-1=C^T
二次型化标准型的方法:
1.配方法
将某个变量的平方项和其相关的混合项合并在一起,配成一个完全平方项。如果不含平方项则通过x1=y1+y2,x2=y1−y2x_1=y_1+y_2, x_2=y_1-y_2x1=y1+y2,x2=y1−y2和平方差公式来创造平方项
2.正交变换法
正交变换法的思想如下:
先求出矩阵A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且组成矩阵:AQ=QΛ⇔Q−1AQ=ΛAQ=Q\Lambda \Leftrightarrow Q^{-1}AQ=\LambdaAQ=QΛ⇔Q−1AQ=Λ,接着通过施密特正交化,将矩阵Q改造成正交矩阵,则有Q-1=QT,因此Q−1AQ=QTAQ=ΛQ^{-1}AQ=Q^TAQ=\LambdaQ−1AQ=QTAQ=Λ,符合标准型定义
通过正交变换我们可知:Q−1AQ=QTAQ=ΛQ^{-1}AQ=Q^TAQ=\LambdaQ−1AQ=QTAQ=Λ,也就是xTAx=yT(QTAQ)y=yTΛyx^TAx=y^T(Q^TAQ)y=y^T\Lambda yxTAx=yT(QTAQ)y=yTΛy,也就是x=Qy,那么xTx=(Qy)TQy=yTQTQyx^Tx=(Qy)^TQy=y^TQ^TQyxTx=(Qy)TQy=yTQTQy由于QT=Q−1Q^T=Q^{-1}QT=Q−1,所以xTx=yTyx^Tx=y^TyxTx=yTy
基本步骤
无论采用何种可逆线性变换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型或者规范型,其中的正项个数p,负项个数q都是不变的,p称为正惯性指数,q称为负惯性指数
二次型正定的充要条件
n元二次型f=xTAx正定⇔\Leftrightarrow⇔对x≠0x\neq0x=0有xTAx>0
⇔\Leftrightarrow⇔f的正惯性指数p=n
⇔\Leftrightarrow⇔存在可逆矩阵D使得A=DTD
⇔\Leftrightarrow⇔A和E合同
⇔\Leftrightarrow⇔A的特征值全大于0
⇔\Leftrightarrow⇔A的全部顺序主子式大于0(最容易用作判断是否正定)
二次型正定的必要条件
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