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址寄存器:地址寄存器(Address Register,AR)用来保存当前CPU所访问的内存单元的地址。
2.辅助寄存器:除计算机内存及CPU缓存以外的存储器,此类存储器断电后仍能保存数据。
3.高速缓存:高速缓存是一种特殊的存储器子系统,其中复制了频繁使用的数据,以利于CPU快速访问。
4.高速缓冲槽:高速缓冲槽是计算机中用于缓存数据的一种技术,它可以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5.中央处理单元:CPU,是中央处理单元,是一个基本上设计用于执行指令序列的微处理器。 这主要用于加载程序。
6.芯片多处理器:芯片多处理器是一种在单个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器核心的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7.数据寄存器:数据寄存器就是用来存储计算机工作时产生或者需要准备的各种数据、结果和信息等内容,然后将其传送至其他设备以配合CPU完成对计算机的指令操作。
8.直接内存存取:直接存储器存取是一种高速数据传输的方法, 数据 可以从一个 通道 ,不经过 CPU 的处理就直接在 存储器 或 输入输出设备 之间进行传输。
9.命中率:cache命中率,用来描述在cache完成存取的占比。
10.输入/输出:描述的是在计算机上输入输出数据的操作系统、程序或设备。
11.指令:指令是指示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
12.指令周期:取出并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
13.指令寄存器:指令寄存器(IR,Instruction Register),用于暂存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
14.中断:中断是指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出现某些意外情况需主机干预时,机器能自动停止正在运行的程序并转入处理新情况的程序,处理完毕后又返回原被暂停的程序继续运行。
15.中断驱动I/O:中断驱动方式的思想是允许I/O设备主动打断CPU的运行并请求服务,从而“解放”CPU,使得其向I/O控制器发送读命令后可以继续做其他有用的工作。
16.I/O模块:i/o模块即输入输出模块。
17.局部性:时间局部性是指被引用过一次的内存位置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再被多次引用。
空间局部性是指如果一个内存位置被引用了一次,那么程序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引用其附近的一个内存位置。
18.分级存储体系:分级存储是根据数据的重要性、访问频率、保留时间、 容量 、性能等指标,将数据采取不同的存储方式分别存储在不同性能的存储设备上,通过 分级存储管理 实现数据客体在存储设备之间的自动迁移。
19.内存:内存(Memory)是计算机的重要部件之一,也称内存储器和主存储器,它用于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交换的数据。
20.多核:多核指的是在一颗处理器中含有复数的物理内核。
21.多处理器:至少含有两个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
22.处理器:处理器是电子计算机的主要设备之一,也叫中央处理器或CPU1,2,3。
23.程序计数器:程序计数器(PC)的功能是用于存放指令的地址。
24.可编程I/O:可编程I/O接口就是可以通过编写程序来控制的I/O接口。
25.寄存器:寄存器是CPU内部用来存放数据的一些小型存储区域,用来暂时存放参与运算的数据和运算结果。
26.辅存:辅存指的是计算机的外部存储
27.空间局域性:最近被访问的单元,很可能它附近的单元也即将被访问
28.栈:栈是一种运算受限的线性表,只能在一端(栈顶)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遵从后进先出(LIFO)的原则。
29.堆栈结构:堆栈是一种线性数据结构,遵循后进先出即LIFO规则。
30.栈指针:堆栈指针是一个8位寄存器,用它存放栈顶的地址,堆栈的一端是固定的,称为栈底;一端是浮动的,称为栈顶。
31.系统总栈:内存的栈区
32.时间局部性:最近被访问的单元,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还要被访问
1.批处理:批处理是指用户将一批作业提交给操作系统后就不再干预,由操作系统控制它们自动运行。
2.批处理系统:是指计算机系统对一批作业自动进行处理的技术,它不具有交互性,而是为了提高CPU的利用率而提出的一种操作系统。
3.执行上下文:就是一个进程在执行的时候,CPU的所有寄存器中的值、进程的状态以及堆栈上的内容。
4.中断:中断是指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出现某些意外情况需主机干预时,机器能自动停止正在运行的程序并转入处理新情况的程序,处理完毕后又返回原被暂停的程序继续运行。
5.作业:作业是用户提交给系统的一个任务
6.作业控制语言:作业控制语言是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用户通过作业控制语言的相应语句来与操作系统通讯,获得作业所需的资源等,按自己的意图来控制作业的执行。
7.内核:操作系统的内核(Kernel)是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负责系统的内存管理,硬件设备的管理,文件系统的管理以及应用程序的管理。
8.内核模式:当调用系统api函数时(系统调用),会暂停执行应用程序代码,转而执行内核代码(内核也是程序),进行内核空间的访问,这就是内核模式。
9.平均失效时间:(MTTF)平均失效时间是衡量元器件和电路可靠性的一个参量
10.平均修复时间:(MTTR) 它表示修复故障、使设备恢复到完全功能状态所需的平均时间。
11.内存管理:内存管理是指软件运行时对计算机内存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的技术。
12.微内核:微内核是将服务转移到进程上的一种内核模式。
13.管程: 是一个资源管理模块,其中包含了共享资源的数据结构,以及由对该共享数据结构实施操作的一组过程(方法)所组成的资源管理程序。
14.单体内核:单体内核是指在一大块代码中实际包含了所有操作系统功能,并作为一个单一进程运行,具有唯一地址空间。
15.多道批处理系统:多道批处理系统是指用户提交的作业在外存后备队列中等待,由作业调度程序按找一定的调度算法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作业调入内存,共享CPU和系统资源,宏观上同时运行。
16.多道程序设计:多道程序设计 技术是指在内存同时放若干道程序,使它们在系统中并发执行,共享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当一道程序暂停执行时,CPU立即转去执行另一道程序。
17.多任务:多任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执行多个任务
18.多线程:多线程(multithreading),是指从软件或者硬件上实现多个线程并发执行的技术。
19.核心:操作系统的内核(Kernel)是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负责系统的内存管理,硬件设备的管理,文件系统的管理以及应用程序的管理。
20.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
21.物理地址:物理地址即网卡、物理地址存储器中,存储单元对应实际地址与逻辑地址相对应,也叫MAC地址。
22.特权指令:具有特殊权限的指令
23.进程:进程可以看成程序执行的一个实例。
24.进程状态:进程状态反映进程执行过程的变化。这些状态随着进程的执行和外界条件的变化而转换。
25.实地址:实地址指的是主存中的地址。
26.常驻监控程序:常驻监控程序(Monitor)是简单批处理系统的一个核心,具有控制作业传输,调度作业运行,自动从一个运行完的作业转换到下一个作业等功能。
27.时间片转轮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RR)调度算法是专门为分时系统设计的。时间片轮转算法的基本思想是,系统将所有的就绪进程按先来先服务算法的原则,排成一个队列,每次调度时,系统把 处理机 分配给队列首进程,并让其执行一个时间片。. 当执行的时间片用完时,由一个计时器发出时钟中断请求,调度程序根据这个请求停止该进程的运行,将它送到就绪队列的末尾,再把处理机分给就绪队列中新的队列首进程,同时让它也执行一个时间片。
28.调度:调度就是选出待分派的作业或进程。
29.串行处理:顺序地处理数据
30.对称多处理:对称多处理"(Symmetrical Multi-Processing)简称SMP,是指在一个计算机上汇集了一组处理器 (多 CPU),各CPU之间 共享内存 子系统 以及 总线结构 。
31.线程:线程是进程的一个实体,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
32.分时:分时是指多个用户分享使用同一台计算机。
33.分时系统:分时操作系统是指在一台主机上连接多个带有显示器和键盘的终端,同时允许多个用户通过主机的终端,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共享主机中的资源。
34.时间片:时间片即CPU分配给各个程序的时间
35.单道程序设计:单道程序设计技术是指在内存一次只能允许一个程序进行运行,在这次程序运行结束前,其它程序不允许使用内存。
36.用户模式:用户模式就是执行应用程度代码,访问用户空间。
37.虚拟地址:虚地址指的是存在于虚拟内存中的地址,它有时候在磁盘中有时候在主存中。
38.虚拟机:虚拟机(Virtual Machine)指通过 软件 模拟的具有完整 硬件 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 隔离 环境中的完整 计算机系统 。
39.虚存:进程不完全载入,就叫虚存。